牛市的忠告
本周沪指涨了2%,创业板跌1.5%,市场偏好低估值顺周期风格,科技成长股明显受压。近期美国新冠疫苗好消息不断,三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有效性很高。市场预期接种方案落地后,明年欧美经济走向全面复苏。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基本面持续好转,伴随着盈利增速回升,弹性高的工业周期品与可选消费品得到市场资金追捧。
短期来看,顺周期的逻辑比较顺畅,但我要说一下,市场风格轮动在A股很常见。有些板块短期走得好,不代表长期有投资价值。有些板块短期被杀跌,不代表长期就没机会了。
如果要猜接下来是哪种市场风格,或者试图在不同板块轮动之间切换其实很难。投资还是要回归到行业和公司的本质,聚焦企业价值,而不是看它属于什么风格。
最近很多股友问我对游戏股的看法。今天给大家梳理一下行业。
游戏公司的基本面这几年最大的变化来自供给侧改革。2018年,版号停了一年,导致市场上很多中小游戏开发商倒闭了,有些优秀的团队被一些大的游戏开发商吸收、合并。
目前几家上市企业正是因为当时吸收了不错的团队,所以产品线变得更加丰富。2019年,版号陆陆续续恢复,一直到今年,所有A股上市主流的游戏公司业绩都非常优秀,竞争格局和流水表现都比以前更好了。
游戏板块从今年下半年开始震荡调整,三季度因为市场担心买量成本上升,进一步加速下跌。
买量成本持续上升这个是事实,原因是越多越多的厂商都选择买量投放和品牌推广来进行游戏的推广发行。头部的媒介渠道就那些,大家都买价格就上去了。
包括线下渠道的分众传媒,由于流量成本相对便宜,接到的游戏投放广告也增加了。但我要提醒一点,我们不能只看到买量成本上升,因为这是全行业都要面临的问题。与此同时,头部公司资金、产品优势都很明显,但中小厂家可能就扛不住成本上升的压力而出局。
有人认为买量成本上升意味着增收不增利。其实不然,买量的效果可以筛选出一批愿意付费的忠实用户。
数据显示,在新游戏上线初期的1个月到1个季度,是广告投放最密集的时期,这个时期产品流水会快速上升,但产品的利润率相对较低。
一般1个季度之后投放逐渐减少,产品进入利润的收割期,单产品的盈利能力会不断的体现出来,长生命周期的游戏若干年后甚至出现流水基本都是利润的情况。
市场普遍担心今年游戏业绩好是因为有疫情,而且一季度游戏高增长,意味着明年一季度很可能会负增长。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但游戏板块的下跌已经在反映这个预期。而三季度来看,环比二季度是回升的,这是在疫情过后了,说明游戏不能简单归结为疫情受益。
现在市场对游戏行业明年一季报预期普遍悲观,实际上在新游戏的带动下,明年一季度业绩仍然有望实现较高增长,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板块就会形成预期差。
以上这些只是短期逻辑。我认为,游戏的核心逻辑还是看行业集中度的持续提升。这是过去几年来一直在持续的趋势,腾讯、网易加上A股头部游戏公司整体市占率在不断提升。
可以确定的是,监管层对版号收紧没有放松的迹象,一年发一千多款游戏,获取版号越来越需要平台体系支持。未来游戏走向精品化,成本投入加大,研发壁垒提升,头部公司拥有资源、资金、人才,中小公司则难以为继,被头部公司兼并会越来越多。
以往游戏行业的商业模式有项目制属性,一款游戏成功,下一款游戏能否继续成功是不确定的,因此行业的估值中枢难以提升。
但是这几年,随着游戏行业集中度提升,头部的几家公司普遍采用产品组合的思维来开发新游戏。为了维持企业的生存能力和长期竞争力,降低企业对单款游戏的依赖程度,行业头部公司在研发上并非只投1款游戏,而是每年开发10款、20款游戏。这里面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是大概率有能支撑企业未来持续发展的项目,能够维持现在的利润体量,所以公司自身的利润波动在下降。
而且游戏行业和电影行业比较的话,游戏行业前期不需要投入那么多钱,研发只需要投入几千万,后期主要是在引流的投入,而引流方面基本上可以通过数据模型算清楚用户转化率、付费率和ARPU值,引流成本低于用户价值时,才会去做引流的投入。
因此,游戏行业的大部分成本是有弹性的,是有回报的一种成本。这点和电影有本质的差别,电影的前期投入是巨大的,而票房本身却存在太多不确定性。
上一篇:目前股市的风险与机会
下一篇:为什么茅台能成为现象级的品牌?
关注我们
图文推荐
-
中小创弱到几时休
股票术语 2022-01-13
-
为什么茅台能成为现象级的品牌?
股票术语 2022-01-13
-
牛市的忠告
股票术语 2022-01-12
-
目前股市的风险与机会
股票术语 2022-01-11
-
能不能趁回调抄底抱团股
股票术语 2022-01-11